(相关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进行战略部署,为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强化务实措施、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表明,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需坚持系统思维,发挥比较优势,抓住重点环节。
强化规划引领。产业规划是地方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描绘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的蓝图。做好规划是成功的开始,必须紧扣功能定位,对标先进地区,立足区域特色,彰显区域优势,统筹好产业空间布局和行业布局,科学编制、精心实施。具体来说,需统筹考虑资源禀赋特征、产业比较优势基础、环境承载力、市场条件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制定协同发展、避免同质竞争的核心产业体系,规划错位发展、梯度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聚焦主导产业、重点行业,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同时,强化产业规划刚性,统筹好投融资、企业培育、项目建设、研发、人才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明确目标、思路、举措,推动产业规划落实落细落地。
实施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地方政府既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坚决防止主导产业链在定位和选择上“多、泛、散、混”现象,着重把握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在培育壮大产业链中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围绕创新金融、生命健康、现代商贸三大主导产业强链补链。以越秀区为例,通过大力引进港澳金融机构,不断促进大湾区跨境投资、跨境结算便利化;强化区内众多三甲医院、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吸引孵化优质生命健康企业;加强专业市场数字赋能与产品“出海”,同步提升商贸业产业与会展;有效提升龙头产业链的韧性与带动能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主引擎”。
深化产学研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应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成为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特别是在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专利供需对接机制和专利共享及收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成果转化主动性,打造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平台。搭建产融平台知识产权金融板块,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构建涵盖协同攻关、服务支撑、市场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通科研成果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助推科研成果高效益转化运用。
集聚吸引人才。人才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资源。应优化人才战略布局,把人才集聚和重大战略实施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坚持全方位、各方面培养用好人才,精准引进紧缺人才,造就产学研全链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前来创业发展。优化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提供“户口+住房+学位+医疗”的人才安居乐业“大礼包”,为高端人才提供全链条、精细化、组合式的服务。同时,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促进产业协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拖其他领域发展的后腿。因此,可把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组合起来,大力发展设计、专利、品牌、物流、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坚持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坚持国际视野,顺应科技、产业跨界融合的大趋势,主动接轨国际规则标准,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加大全球研发创新、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的力度,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对地方而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坚持战略思维,又应发挥比较优势。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还需统筹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坚持长短结合,了解产业发展规律,分析产业发展热点,集中力量、滚动培育。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持补短板和锻长板结合,全力破解“卡脖子”问题,及产业链断链、供应链断供等风险,更好维护产业链安全,提高产业体系韧性。
(郭昊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委书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