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出去”已成市场增长的亮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电桩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阿里巴巴国际站发布的最新跨境指数显示,过去一年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海外商机快速增长245%,而未来还有将近3倍的需求空间,成为国内企业的新机会。
(相关资料图)
需求有缺口但政策存变数
不久之前,欧洲议会刚刚通过了2035年欧洲停售燃料发动机车辆的议案。这也意味着,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必将带动充电桩需求的增长。研究机构预计,未来1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将从2021年的50亿欧元增至150亿欧元。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会长德梅奥曾表示,欧盟成员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进度“远远不够”,若要支持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需要每周新增1.4万根充电桩,而现阶段实际数字只有2000根。
最近,美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也变得“激进”。按照规划,到2030年,美国电动汽车在新车销售中的占比至少要达到50%,而且需要配备50万根充电桩。为此,美国政府计划投资75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电动汽车渗透率不足10%,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为国内充电桩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不过,美国政府近日公布了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建设的新标准。所有接受美国《基础设施法案》补贴的充电桩要在当地生产,且文件立即生效。同时,相关企业必须采用美国主要的充电连接器标准,即“联合充电系统”(Combined charging System,简称“CCS”)。
这样的政策变化影响着准备及已经开拓海外市场的诸多充电桩企业。因此,多家充电桩企业收到了投资者询问。双杰电气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拥有全系列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机等产品,并取得国网公司供应商资质。目前,充电桩产品已出口沙特、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后续将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国内有出口业务的充电桩企业早有一定预判。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通科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制定2023年销售目标时已考虑到美国新政的影响,因此其对公司的影响较小。据悉,道通科技已规划在美建厂,预计新工厂2023年落成投产,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有开拓难度的利润“蓝海”
道通科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其在北美市场的充电桩订单主要来自于当地的商业客户,政府补贴项目占比较小。不过,长期看来,政策限制会逐步趋严,尤其是对美国本土制造的要求。
国内充电桩市场已是一片“红海”,海外的“蓝海”意味着更高利润率的可能性。据介绍,欧美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基建发展晚于国内,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产品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模块-桩一体化企业在国内市场可实现30%的毛利率,美国市场一般是50%,一些直流桩的毛利率甚至高达60%;考虑在美国代工的因素,预计仍有35%~40%的毛利率,加之美国充电桩单价远高于国内,完全可以保证盈利。”
然而,要想抓住海外市场的“红利”,国内充电桩企业还需达到美标认证要求,从设计上把好质量关,以产品性能抢占制高点,以成本优势赢得青睐。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大多数中国充电桩企业仍处于开发和认证期。一位充电桩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充电桩美标认证很难通过,而且成本较高。另外,所有联网的设备还要通过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认证,美国相关部门对此‘卡’得很紧。”
深圳驿普乐氏科技有限公司海外市场总监王林介绍称,该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经历了非常多的挑战。比如,需要适配不同的车型,满足不同的标准、法规;需要对目标市场的电力和新能源发展情况做出研判;需要基于物联网发展背景,逐年提高网络安全要求等。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充电桩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难点之一在于软件,需要满足保障用户支付安全、信息安全、车辆充电安全及改善体验等方面的需要。
“在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应用得到了充分验证,可以发挥对全球市场的引领作用。”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资深专家、独立观察人杨希对记者说,“虽然各国或地区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但充电桩及相关设备的产能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很好地补充这部分市场空缺。”模式创新与数字化渠道
在王林看来,海外充电桩市场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平台商与运营商充分合作,更加凸显SaaS(软件即服务)的业务特点;二是V2G,由于海外分布式能源网络的特点,其前景更可观,能将车端的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的各个领域,包括家庭储能、电网调节、电力交易;三是阶段性的市场需求,相对于交流桩,未来几年直流桩市场的增长速度将更迅猛。
根据前述美国新政,充电桩企业或相关建设方要想拿到补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充电桩钢/铁外壳在美生产,且组装在美完成,二是占总成本55%的零部件要在美国生产,实施时间是2024年7月之后。针对这项政策,有行业人士指出,除了生产和组装,国内充电桩企业仍然可以做设计、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生意,最终比拼的仍是技术、渠道和客户。
杨希认为,美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未来可能终将归于本土企业,非美国企业以及尚未在美国设厂的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在他看来,对于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本土化依然是考验。从物流工程交付,到平台运营习惯,再到金融监管,中国充电桩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风俗,方可赢得商机。
文:赵琼 编辑:庞国霞 版式:赵方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汽车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9450,邮箱:nengyuanwang@126.com,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标签:
相关新闻